此在师生在本己意义上是能在的,关注教育中此在师生的能在,关注师生作为能在而在的价值与意义,实质指出了本真的教育不应让师生"失去自己本身",而是应"获得自己本身"。因为"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意义……他可能创造意义,也可能破坏意义;但他不能脱离意义而生存"[15]。此在师生作为可能性而存在,这要求教育的实践应引导好此在师生作为能在而在的向度,只有把握好能在的向度,才能使师生获得本己自身。对教育中此在师生能在向度的观照与引导,这是教育任重而道远的现实重任。 在我国语文教育的现实实践中,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里中低年级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能在向度的引导则尤为重要。但语文教师常常让学生无休无止地默写、背诵、识记,至于默写、背诵、识记背后的意义学生几无知晓,教师也极少向学生述说。"学生背会以后,当老师提问时,能够回答出来。但是这些空泛的词句并没有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痕迹:既没有丰富他的智慧,也没有触动他的情感。"朱憙也曾批评过这种不留痕迹的阅读,他举例说:"如读《论语》,旧时未读是这个人,及读了后来,又只是这个人,便是不曾读也。"在基础教育领域里,中低年级的孩子还处在语文学习的源始之地,有时越是源始越接近本真,然而刻板的教育方式与理念往往在原初意义上就开始剥离孩子与母语的源始亲近。海德格尔以为"没有本真的阅读,我们就会对注视着我们的东西视而不见,我们就不会窥探到那现象着的东西和显现着的东西"。石中英教授对人文知识一直抱有极大的期望,他以为人文知识的真理性就在于它们能否帮助个体从日常生活的"习惯""常识""程式"中摆脱出来,以一种新的眼光来重新打量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理由,并为它们提供新的、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向。海德格尔一再以为,此在可以"选择"自己本身、获得自己本身;也可能失去自己本身,只是"貌似"获得自身。[2]这就为此在的能在向度提出了难题。在现实的日常教学中,能在向度则左右着教学的方向、方式与理念。然而,语文作为人文性知识浓厚的学科,原本活泼生动的语文在日常教学的磨灭中,可能使得学生不再因语文而学,变成了为语文而学;教师亦不再因语文而教,变成了为语文而教。"没有了对富有音乐美和韵律感的汉语言文字诵读与感悟,没有了对意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的汉语文的品味与涵泳"[25],师生的本己存在,已然在日复一日的日常教学中渐渐被遮蔽,这不仅遮蔽了此在师生的能在向度,此在师生的能在本身也遭到极深的遮蔽。 对此在师生能在向度的观照,是此在师生作为能在的本己需求。此在师生本来就具有存在的多种可能性,我们在教育的日常状态中,如果能观照此在师生的能在向度,则不仅可以澄明日常状态的沉沦之感,还可在日常状态中超越自我,走向本己。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教育哲学既已开启对此在师生的问与思,那么就应该拥有一种弗措的精神。从师生到此在师生从来不是对师生本身的否弃,而是从存在的角度重新审视师生的生命存在,重新审视存在着的师生之存在。从师生到此在师生,让我们观照到此在师生在教育中的生命意义,师生不仅是存在着的此在师生,也是能在的此在师生。此在师生一起在教育中共同展开着教育,并让教育在师生的共在中实现自身的到场。因此,此在师生是共属一体的,他们在教育的展开中绽出地生存着。我们有理由相信,本己的教育呼唤作为此在的师生到场,也应呼唤此在师生的生命到场。 |